校园网登录

新闻公告

【三下乡】生态农场实践——材料工程学院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纪实

来源:材料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:2024-08-24浏览次数:作者:刘书友

8月24日,材料工程学院“‘乡’约振兴 遇‘践’青春”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来到大坑村蔬菜大棚基地劳动实践,了解生态农业的发展,感受乡村振兴成果。

蔬菜大棚基地领班聂春燕女士热情接待了我们。聂春燕女士详细介绍了向善生态农场发展历程、生态种植技术以及未来规划,我们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,并积极提问。

聂阿姨告诉我们,她早些年在深圳打工,表现很好,多次被厂里评为优秀员工,为了家乡农村的大发展,为了儿时心中的梦想,放弃了繁华的城市工作,回到了生她养她的乡村,农场取名也很特殊,叫“向善”,她告诉我们,“我们要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。”

聂阿姨在带我们进大棚前,边走边给我们普及蔬菜大棚建棚的意义,聂阿姨说得很透彻,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赣南大地有这么多蔬菜大棚。

大棚蔬菜是采用大棚覆盖塑料薄膜种植蔬菜,人为地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,调整蔬菜生产季节,调节市场需求,促进蔬菜优质高产,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。与传统露地蔬菜种植相比,大棚具有保温增温、避雨遮阳、通风降温、防虫防病、机械化程度高的功能,并且具有以下明显优势:一是延长蔬菜的生长期。大棚因为减少了天气气候的影响,可延长蔬菜的生长期,实现较高的产量。二是经济效益更高。大棚蔬菜由于种植比较精细,管理比较严格,大棚种植的农作物比露天地种植的品质更好,并且大棚蔬菜种植茬口比较灵活,可实现反季节种植蔬菜,避开蔬菜上市的高峰期,产量与价格较好。三是投资风险相对较低。露天田地的蔬菜种植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,如果遇上低温、风雪、洪涝,很容易造成损失,大棚蔬菜虽然建设成本比露天蔬菜高,但收益相对稳定,投资风险能相对较低。

聂阿姨还告诉我们,“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,职业经理人、‘归巢’年轻人、外来专家能人聚集村里,形成了振兴大合力。”如今,人气旺、产业兴,大家的干劲更足了。

今天,聂阿姨教我们实践苦瓜受粉。

聂阿姨说,我们这里种植的蔬菜,全部运往广东,运往湾区,湾区餐桌丰盛起来,我们赣南老区群众富裕起来。为让大湾区消费者能第一时间吃到新鲜、有机蔬菜,并保障蔬菜的产量、口感和品质,基地建成了智慧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,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测蔬菜的长势和大棚内的温湿度情况,进行精准配方,再施肥浇水。

在聂阿姨的指导下,我们亲自动手,体验了农耕文化。大家纷纷表示,通过这次活动,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现代农业光明前景。

聂阿姨热情地邀请我们一同前往周边的农田进行实地走访。踏着乡间的小路,我们穿行在郁郁葱葱的农田之间。聂阿姨指着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和蔬菜地,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农场的种植模式、作物种类以及如何实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。聂阿姨还特别强调了农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、改善土壤结构、减少化学肥料使用等方面的努力。我们亲眼见证了生态农业带来的积极变化,对农场的生态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表示由衷的敬佩。我们边走边听,不时地提出问题,聂阿姨耐心解答,感觉聂阿姨知识真渊博。

后来聂阿姨带领我们参观了农场附近的一个无人售菜文明摊点。这个摊点是聂阿姨为了推广诚信文化和生态农产品而设立的,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聂阿姨向大家介绍了无人售菜摊点的运营模式:村民将自家种植的蔬菜摆放在这里,顾客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挑选,然后通过扫描二维码支付。整个过程无需人工监督,完全依赖于顾客的诚信。看到无人售菜文明摊点,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气象,也对乡村文明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回镇路上,我们路过坪田村,路边看到非常震撼的场景。陆地养鱼,数十个养鱼池点缀在绿水青山间,农村能人真多。直径长约8米、高约2米的陆基圈桶鱼池。“陆基圈桶养鱼”就是把“鱼儿的家”从传统的池塘搬进人造的陆基圈桶鱼池,用这种现代科技养鱼方法,不仅节约土地,实现水产品高密度、集约化生产,养殖过程零污染、零排放。

后据大埠乡干部告诉我们,这位“鱼司令”叫郭训福,2011年,已是部队团级干部的郭训福本可以选择在厦门转业,成为当地一名公务员,但他情系家乡,毅然返乡创业。多年来,郭训福先后种植过高山杨梅、云雾茶和蔬菜,养殖过贵妃鸡、巴马香猪等。2016年,郭训福又瞄准了“陆基圈桶养鱼”项目,现在据说在养乌原鲤鱼。

(撰稿:刘书友;图文编辑:万丽婷;责任编辑:温春燕;初审:刘书友;复审:李琪;主审:曾卫平)



版权所有:6774永利(澳门)有限公司-Baidu百科    赣ICP备20002229号-1   赣公网安备 36070102000115号